——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陶晓俊

陶晓俊,男,1967年9月出生,赣南师范大学副教授,高级工程师,“陶瓷艺术鉴赏与修复”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。农工党赣州市委会副主委,政协赣州市委常委,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,赣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,赣南师范大学客家民俗博物馆馆长,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中心首席专家、主任。 2012年以来先后在赣州市、吉安市、抚州市主持规划设计了一百二十余项美丽乡村项目,免费为各级乡村振兴、美丽乡村建设培训讲座六十余场次,培训村镇干部、技术人员、村民一万余人次,获得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。主要事迹有:
一、长期扎根乡村,服务广大村民。
陶晓俊既是文化学者也是规划设计专家,对赣南的村落、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,2012年以来,他率领团队成员,走遍了赣州数百个乡镇,数千个村庄,车上的路码表显示每年行驶里程在六万公里以上,足迹几乎遍布赣南大地。每当谈起美丽乡村建设情况,他都如数家珍、了如指掌。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,因地制宜“一村一策划”,规划建设了一批美丽乡村样板项目:
龙南县里仁镇正桂村是个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,围绕“产业兴旺”,他与乡镇干部一起策划实施了“十个一”:豆一碗、酒一壶、画一幅、歌一曲……等业态,引导村民积极加入乡村旅游经营项目,团结全村贫困户一道,发挥本村传统产业优势,走出一条辐射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的路子,并且被评定为4A级乡村旅游点。
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,是民政部表彰的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村,结合畲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自然山水资源,整治农村生活环境,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经过一年多村民的共同努力,实现了“生态宜居”的目标,该村已被评定为3A级乡村旅游点。
“乡风文明”是很多“空心村”的建设难点,定南县老城镇黄砂口村历史文化悠久,自古就有“小小黄砂口,秀才多过狗”民谣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很多村民都移居城镇,村落的历史文化逐渐被淡忘。通过查阅县志、家谱深挖历史人物、事件,为村里建起了村史馆,树立良好风尚,成立红白理事会,从而带动乡风文明的建设。被评定为3A级乡村旅游点。
章贡区砂石镇火燃村坐落在中心城区的峰山脚下,村里有种植蘑菇的传统,通过对公司+农户的生产方式转变,进一步扩大了生产量,目前中心城区消费的蘑菇有三分之一产自于火燃村。同时帮助培训村民制作蘑菇宴,发展农家乐、民宿等乡村游项目,增加蘑菇的产品附加值,让村民的收入迅速得到提高,逐步实现“生活富裕”的目标。已被评定为3A级乡村旅游点。
信丰县新田镇坪地山村几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“赌博村”,通过美丽乡村建设,村党支部、村委会进行了换届,组织了村民理事会,组织村民集资组建了旅游公司,利用本地的自然山水资源,开展漂流、山泉水泳池、豆腐节、农民运动会、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项目活动,将人心重新聚起来,2017年春节开始,每年的大年初二,全村两千多人照一张全家福照片,并且用巨幅喷绘悬挂在村口。这些活动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,树立了基层组织在村民心中的信任感,从而实现乡村的“治理有效”。坪地山村也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
二、建好智库平台,做好决策咨询。
陶晓俊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密集的优势,组织各相关学科的博士、教授,组建了“江西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”,并担任中心首席专家、主任。近五年来撰写了:《关于整合“和谐塔公园”、“通天岩景区”打造“赣州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”的建议》,《加快落实“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若干政策措施”的建议》获时任江西省委常委、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同志肯定性批示。带领团队其他成员主持完成有关我省、市“美丽乡村”建设与发展的调研报告六篇,并获得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。参加市政协、市委统战部、农工党赣州市委会等组织的相关调研十余次,并且撰写了调研报告,被市委、市政府采纳。多项成果受到领导、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好评:《吉安市万安县高陂镇田北农民画村规划项目》,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姚增科盛赞田北画村是“美丽江西的田北样板”;《赣县白鹭村村史馆建设》是江南首个村级民俗博物馆,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专题报道;《定南县老城镇黄砂口村美丽乡村建设》,光明日报12版整版刊登乡村振兴稿件“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”,定南县老城镇黄砂口村美丽乡村建设被作为全国典型案例解读。
三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,砥砺奋进服务乡村。
围绕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“打好攻坚战,同步奔小康”的总体要求,陶晓俊带领团队在定南等县,展开“百村万户”乡村生活环境整治为主题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,做到“一村一规划”、“一户一设计”,普惠型、低成本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,大力推进“绿色科技”进乡村,特别是在污水处理、垃圾处理设备小型化等技术成果方面推广应用,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,保护好赣南的绿水青山,建设具有赣南特色的美丽乡村,以实际行动向建国70周年献礼。